万物有度过犹不及的意思是谁说的_万物过犹不及什么意思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万物有度过犹不及的意思是谁说的”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过犹不及,事缓则圆”什么意思 ?
2.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3.历史上有许多人崇尚中庸之道,可以具体讲解一下么?谢谢了
4.无过无不及是什么意思
“过犹不及,事缓则圆”什么意思 ?
过犹不及,是说在处理问题,要考虑和把握好度的问题,可以透彻但是不能太彻底或者绝对,否则就会起反作用;事缓则圆,是说碰上紧急事件的时候,首先不能慌乱,要考虑好全局,找到好的切入点再放手施为,这样才能够圆满解决。成语:过犹不及
拼音:guò yóu bù jí
释义:过:过分。犹:像,如同,犹如。不及:达不到。 解释为: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先进》
原文: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孔子说: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
事缓则圆
拼音:shì huǎn zé yuán
释义:碰到事情不要操之过急,而要慢慢地设法应付,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
出自清·俞万春《荡寇志》
原文:看来此事,事宽则圆,急难成效。
译文:从这件事看来,事情不要操之过急,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着急就很难成功。
扩展资料:
过犹不及的近义词:
矫枉过正
读音:jiǎo wǎng guò zhèng
意思:指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比喻纠正错误过度,导致了其他错误。
出自:唐·张说《吊陈司马书》
原文:矫枉过中,斯害也已。
译文:纠正错误过度,这也是不好的。
成语故事:汉景帝担心诸侯势力过大会自己称王,出现中央管不住地方的局面,就采用晁错的建议,借故削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地。吴王刘濞竟借清君侧的名义企图谋反,迫使汉景帝杀死晁错,从而出现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追求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字面意思就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是颛孙·师(zhuan),字子张;商是卜商,字子夏。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着两个人谁更优秀呢?孔子说,子张上进的有点过头,子夏对自己的要求不够高。子贡说,那不是子张更超越一点?孔子说,做的过头和做的不够都不是不好的。
过犹不及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追求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并不是被误解的那种“六十分万岁”,也不是差不多就行,凑合的意思,而是一个“合适”的状态,合适的极致。
中庸之道很难把握,就比如领导力、科学育儿、健康生活说到底都是一个度的把握,而这个度的把握是一件很难的事。
世上没有任何标准去规定这个度,所以需要我们建立起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反思自身的行为是否出现偏离,如何做才能无限趋近于那个合适的点,不会太过,也不会不及。
历史上有许多人崇尚中庸之道,可以具体讲解一下么?谢谢了
面对人生万事,我们谁不想要求得一场圆满。
总是希望所有的一切都如自己所愿,于是铁了心努力,拼了命奔跑,却仍有许多求而不得的时候。
直到把自己折腾得伤痕累累,我们才渐渐明白:
缺憾,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方式的完满;而没有缺憾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遗憾。
记得作家梁实秋说过:“菜根谭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
将满未满的状态,才是人生最难得的享受;别太用力地生活,才会看见更美好的风景。
01
别爱太满,物极必反
金庸先生笔下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强极则辱。”
初看,只觉得这样的深情让人艳羡,反复回味之下,才隐约感受到其中的智慧。
对“情深不寿”这四个字听过两种解读:
一种是说,用情太深,这份情就不容易长久;另一种说的是,用情太深,太耗费自己的精神,就会损害自己的寿命。
可无论哪种,结果都是让自己受伤。
一味用满腔热情去融化冰山般的冷漠,最终浇熄的还是自己,只徒留一颗冰冷的心。
所以,爱人,一定要留有余地。要捧七分送出去,剩下三分给自己。
看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女生和男朋友异地恋爱三年,突然发现男生爱上了别人,要和她分手。
得知这一切的女生异常崩溃,她用尽一切办法去联系男友,哭着打电话、发信息不断恳求男友回心转意。
甚至还直接搭乘当晚的火车来到男生所在的城市,在他楼下足足等了好几天。
可最终,连他的面也没见到。
听说后来,女生心灰意冷,向朋友借了钱买票,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那一瞬间,她好像长大了。
用飞蛾扑火的方式去爱别人,感动的是自己,心累的也只有自己。
也许你以为的全心相待,在他心里,不过是一种负担罢了。
爱得太满,是一场折磨,而向别人索求太满的爱,又何尝不是一种奢望。
作家爱默生说过:“说到底,爱情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在别人身上的反映。”
倘若自己甘愿把自己放在一文不值的位置上,又怎么能够奢求爱人把自己视若珍宝呢?
请记得,有分寸的情,才能够平淡又长久;刚刚好的爱,才不会伤人又伤己。
02
别睡太晚,才能舒坦
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写道:“一切有生之物,都少不了睡眠的调剂。”
睡眠,本该是一件轻松享受的事情。但是事实上,我们当中有多少人却过着“一直熬夜一直爽”的日子。
白天的忙碌总是无休无止,仿佛只有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才逃离了尘世的喧嚣,终于能够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休憩片刻。
所以,我们舍不得用睡觉来终止这治愈自己的时刻。
可实际上,前一天熬的夜,第二天就会反映在你的情绪上,那无精打采的精神和偌大的黑眼圈,就是再好不过的证明。
长此以往,损害的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反倒是件不值当的事情。
曾经看过网友分享的一段故事:
在留学期间,每天大概凌晨3点睡觉,那段时间状态非常差:
学习的时候记不住新东西;
整个人邋里邋遢,自己都不忍心照镜子;
有时候在学校里,站着都能睡着……
后来有一天幡然醒悟,突然因为整理家务喜欢上了早睡。
坚持每天晚上十点睡觉,早上五点起床,一年下来达成了许多项小成就:
两科专业考试顺利通过,拿到了资格证书;
减肥成功,个人形象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坚持每天运动,把正能量继续传给别人……
连她自己都说:“当你完成了这样的转变之后,你会觉得世间再没有什么你做不到的事情了,这种自信和自控的能力才是转变带给你的最大财富!”
所以下一次胡思乱想的时候,就让睡觉来涤荡你混乱的思绪,帮你治愈心情吧。
那些你醒着的时候不得不面临的烦恼,会在睡着后通通被忘记。
03
别管太多,会更好过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样的状态,大概是我们每个人心底最期盼的生活。
但是大多时候,我们总是在心头装着太多的闲事,每天为各种未知的事情担忧,为无关的事情忧虑,搞得自己终日心神不宁。
可是实际上,“各人自扫门前雪”才会让生活更简单,“休管他人瓦上霜”才能给别人松口气。
这并非冷漠,而是要学会在别人的生活里退一步。
管得太多,唯一的结果就是吃力不讨好。
你为别人操着心,自以为是热心肠;却不知在别人眼里,只是一种逾距的行为。
每个人都想给自己的世界一片清净,学会不打扰,就是最美好的祝愿。
有一对小夫妻,两个人一起为生活打拼,妻子在街角支了个小摊,丈夫每天在工作的间隙会来给妻子送饭。
虽然日子平平淡淡,但每次妻子看见丈夫从裹紧的布包里掏出热气腾腾的饭菜,就满足得不得了。
直到有一天,丈夫着急忙慌地赶来,赶忙打开饭盒,说:“快吃吧,路上堵车,饿坏了吧。”
妻子擦擦丈夫额角的汗珠,笑了笑:“没事儿,也不是很饿。”
一旁正在挑东西的顾客偏头看了一眼,说道:
“大妹子,你这每天这么辛苦,该吃的好一点才是,这饭菜也太简单了吧,都没什么东西。”
一句话,让两个人脸上的笑都僵硬了起来。
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是最不讨好的行为。
你以为别人会说一句谢谢,别人却有可能在等着你的道歉。
世界本来就是自己的,当你去参观别人的世界,可以了解,可以疑惑,但是不要指手画脚。
每个人对幸福都有不一样的定义,对烦恼也未必有相同的理解,不要拿自己的生活去丈量别人的生活,非要衡量出一个对错。
要知道,在世间,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隐晦与皎洁。
你不必死心眼地去探寻别人的世界有多精彩,也无需一根筋地去对比自己的生活有多无奈。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无法复刻的绝世珍藏。
你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恣意生长。
04
太过用力的人,往往走不远,太追求极致的人,常常会觉得生活充满遗憾。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玫瑰若是开成遍地,恐怕也会失去了美丽,徒留荒凉。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一生很短,别爱得太满,才能愉悦地享受感情的甜蜜;
别睡得太晚,才能轻松地摆脱烦恼的纠缠;
别管得太多,才能让自己逍遥又自在。
学会给自己留白,才能无限接近人生最美的状态。
744
744
不喜欢
无过无不及是什么意思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对孔子的中庸之道人们曾一度认为是“和稀泥”、折中主义,这是一种误解。 折中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则性。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庸”即中和,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
那么,谈一下中庸在中国与国际方面的价值。中庸强调矛盾的统一,体现了其包容性。在东西方文化相互冲击,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接受外国的一切东西,也不能闭关自守,拒绝外来事物,我们理应合理取舍,坚持自我之优秀,博众家之所长所长为我所用。中庸思想中“以分求一”,揭示了世界“多元”与“统一”的关系:世界发展的的宏观统一性,与各国发展的特异性,也正是体现了中庸思想的“和而不同”。
其实,我个人认为中庸之道在社会为人处事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尤为突出,同时也是人们努力学习了解中庸的原因。中庸讲究“中和”, 每个人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这就是“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并且不可避免的,不可能长久存于心中,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通过符合常理地表现出来,有度,这就是“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达到中和,人与人之间便和谐美好。那么,何为“度”?即中庸中的“叩其两端”、 “执两用中”,通过思考研究,将一件事做到恰到好处,正所谓“过犹不及”。
与人相处时,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能以人和睦相处,又能保持独立思想和不同的见解。“和而不同”不是取消不同,归于同一;对待有不同意见的人,要与其相互切磋、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共同完善,而不是表面迎合附和,背后搞阴谋分裂的“同而不和”;与
2
人产生矛盾时,要尽量找到适度的解决办法,使自己和他人在和谐、协调中共同发展,多宽厚待人和助人为乐,“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中庸》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用在人与人之间即指人与人和谐相处、宽容包纳。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缺点或不足,每个人学会了包容,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社会何尝不和谐?在这一方面,中庸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和借鉴作用,中庸提倡的“和而不同”最能体现包容、宽容,正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
社会的基本组成体是个人,人和方能社会和谐。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财富,而应是你为这个社会或者是他人付出了多少!所以作为社会的个体,我们应认真地为社会或他人付出一部分自己的力量或汗水,做一个于国、于社会、于他人有用的人,为社会的和谐尽自己的义务。
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时,儒家思想遵循“中道”原则,要求以对方为重,而不能偏执某一方为重,而是要个人和集体或社会的利益两兼顾。不能过分强调集体或社会利益,忽视个人利益,或者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忽视集体或社会利益。处理问题时要视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国家在危难中则应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如果在和平时代则应为每个人谋利益。总之,时时、事事、处处尽量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在变化中掌握好“度”。
做人就是凭良心,无论是人前人后,都应该是一致的。即《中庸》中的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一个人无论独处还是与人交往,都应谨慎检点,时刻注意自己言行举止,恪守中庸之道,做一个道德修养高尚的人,一个纯真的人。不应像如今的有些人,阳一套,阴一套,利益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不能背叛我们的良心和自己的道德观。《中庸》中说:“忠恕违道不远”,何为“忠恕”?即仁爱,每一个人应该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积极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用自己的爱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进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谐。常怀敬畏真诚之心,对他人足够真诚,便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实现自己的仁善,发扬自己纯真善良的本性。
当代虽然有许多人崇尚中庸之道,因为中庸强调“执两用中”、“中道而行”,使许多人片面的将其理解为保守、妥协,或者是做“好好人”、“和稀泥”,一味地理解为不讲一切原则的折中、平均主义,这明显是对中庸之道异议与曲解。
中庸所强调的“执两用中”、“中道而行”,我个人认为是一种积极的调和,一种在原则的基础上的调和、做“好人”,这才是真正的中庸之意。对待任何事,进行恰当合理的分析,依据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选择恰当、科学、有效正确的处理方法,这应该为中庸合理的处世、处事之道。
选择中庸处世处事,对待事物要学会与时俱进,依据事物具体的发展规律变化来处理问题。《中庸》中的“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就是要求我们在不同的境遇,时刻保持恰当、中庸的处理方法。社会中找到适合社会发展的中庸之道,就可以建设一个美满和谐的社会。
对于每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要求,要戒有余而勉不足,慎言慎行,即“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人与人之间,应该仁爱,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都是相互依存寄托的,所以要合理恰当地处理彼此关系,对他人友善,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取向负责。
参考:/view/521b32c16137ee06eff9181e.html
无过无不及的意思:做事不能不做到位。孔子说:“无过无不及,过犹不及。”意思是说,做事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做过了。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今天关于“万物有度过犹不及的意思是谁说的”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