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的意思_一鼓作气的意思三年级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
2.一鼓作气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3.一鼓作气的意思及故事
4.一鼓作气意思
5.一鼓作气的意思并造句
6.一鼓作气的成语解释
7.?一鼓作气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英文翻译是什么?
原指作战开始时鼓足勇气。现在比喻劲头大时,一口气完成。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字数:四字成语。
繁体:一皷作气。
注音:一ㄍㄨˇㄗㄨㄛˋㄑ一ˋ。
简拼:YGZQ。
结构:紧缩式成语。
正音:不能读作“yì”。
辩形:一鼓作气和“一气呵成”;都有“一口气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但一鼓作气偏重在鼓足干劲;趁热打铁;多用来形容战斗时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勇往直前;“一气呵成”偏重在安排紧凑;迅速完成;多用来形容写文章或做事过程中不间断、不放松;一口气把它写完或做完。
年代:古代成语。
感彩:褒义成语。
先秦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语法:
一鼓作气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例:
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一鼓作气,考研是一种忍耐。
近义词:
一气呵成、趁热打铁、连成一气。
反义词:
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半途而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
一鼓作气的释义: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打仗靠勇气,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两通鼓,勇气就衰退了,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后来用“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相关例句
1、期的R头是学期开始,幼稚的尽头是深思熟虑,失败的尽头是一鼓作气,汗水的尽头是光彩琉璃,辛苦的尽头是鲜花满地。祝福你站在昨日的尽头,迎接美好的开始,学习愉快。
2、尤其是远通,上市方案已报证监会,必须一鼓作气,轰轰烈烈下活全国—盘棋。
3、新年到,祝你:一帆风顺,万事如意;一鼓作气,事业成功;一本万利,八方来财;一生平安,身体安康,一举两得,福禄双全;一生一世,幸福相伴!
4、要一鼓作气,决不可节制分散。
5、秦天从防守到反击一气呵成本欲一鼓作气骑到老虎背上尝试尝试骑在虎背到底是上下为难还是进退自如,再摸摸老虎屁股,体会一下,老虎屁股到底摸不摸得。
6、做这种事就要一鼓作气,拖三阻四,难有成就。
7、“八一祝福:祝你工作一马当先;做事一鼓作气;行走一路高歌;事业一气呵成,爱情一心一意;朋友一呼百应;人生一帆风顺,未来一马平川!八一快乐!
8、我们要一鼓作气,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班清扫路边垃圾的任务。
9、十一送你十个一:一表人才,一团和气,一马当先,一呼百应,一帆风顺,一本万利,一气呵成,一鼓作气,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国庆快乐!
10、来不及歇口气,他又返回去救人,一位小伙子的手被他牢牢拉住,一鼓作气游上来。
一鼓作气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一鼓作气读音( yī gǔ zuò qì )释义“鼓”,敲战鼓;“作”振作;一,“第一次”。指战斗刚开始时士气最旺盛,现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全局意思是作战是靠士兵的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会衰弱,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古代作战击鼓进军,擂第一通鼓时士气最盛。后多喻趁锐气旺盛之时一举成事或鼓足干劲,一往直前。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 一气呵成、趁热打铁反义词 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歇后语 水里的蛤蟆灯谜 通风;风箱;皮老虎英文press on to the finish without letup <get something done in one vigorous effort>典故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一鼓作气的意思及故事
注音一式 ㄧ ㄍㄨˇ ㄗㄨㄛˋ ㄑㄧˋ 汉语拼音 yī gǔ zuò qì 出处 语本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奋其智谋,讨彼凶逆,一鼓作气,万里摧锋,二旬之间,两京克定。」 文明小史˙第五十二回:「饶鸿生在两江制台面前告奋勇的时候,不过是个一鼓作气,他说要游历英、法、日、美四国,不免言大而夸。」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 释义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第一次击鼓,士气最旺盛。 比喻趁锐气旺盛的时候,一举成事。 作战时击第一通鼓,战士们最能鼓足勇气。后比喻做事时要趁著初起时的勇气去做才容易成功。 例句 做事就是要有一鼓作气的精神,决不可半途而止,导致前功尽弃。 李先生一鼓气,在花园里种了两百棵玫瑰。 这个期,张**一鼓作气学会了网球和羽毛球。 跑一百公尺竞赛最须要选手一鼓作气的冲刺了。 平常我们做事,如果都能一鼓作气的做好,那就不会老是有事情做不完的困扰了。 全班同学一鼓作气把教室走廊都打扫干净了。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一往直前 相似词 打铁趁热,趁热打铁,乘胜追击,一举成功,奋力一击,一气呵成 相反词 师老兵疲,再衰三竭,一暴十寒,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相关词 曹刿论战
一鼓作气意思
成语:
一鼓作气
拼音:
[yī gǔ zu? q?]
解释: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出处: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举例造句:
到这地步,一不做二不休,我是打算拼一拼了。
成语典故: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召见他。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接着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一起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刚上战场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结果,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然后又登上车,手扶车前横木观望齐军的队形。仔细观察一番后,他说:?现在可以追击了。?于是,庄公命令军队追击齐军。
最终,鲁国的军队战胜了齐军,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会减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他们。
齐国是大国,难以摸清他们的情况。我察看他们的车辙,观察他们的队形,担心的是他们有埋伏。经过观察后,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迫击他们。?
春秋时期,战争不断。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兵前去长勺,决定与齐军决一死战。齐军先声夺人,擂起战鼓准备进攻。鲁庄公刚要率兵应战,却被同来的的`曹刿劝住了。他认为时机不到,劝鲁庄公再等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动静,又一次擂响战鼓,可曹刿还认为时机不到。齐军见鲁军还是按兵不动,又第三次敲响鼓向他们挑衅。曹刿当机立断,劝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早已摩拳擦掌的鲁军奋勇而上。齐军三次进攻未果,早已士气大减,疲惫不堪,有的人甚至已经坐下休息。鲁军的突然出击使他们猝不及防,顿时溃不成军。战争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说:?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三次鼓后,才能出击呢?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军队的士气。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遍鼓时,士兵的勇气就已经减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气已经耗尽。这时我军趁机擂鼓而上,士气旺盛之军攻打松懈疲乏之军哪有不胜的道理?鲁庄公听了曹刿的这番话,不禁称赞道:?将军真是精通战事的奇才啊!?
一鼓作气的意思并造句
一鼓作气的意思:原指作战开始时鼓足勇气。现在比喻劲头大时,一口气完成。
例句
1、他拿起笔,一鼓作气连写了三幅字。
2、你要一鼓作气冲过难关,一迟疑可能就气馁了。
3、做这种事就要一鼓作气,拖三阻四,难有成就。
4、同学们!且让我们一鼓作气攻上山顶。
5、大家一鼓作气,很快就把工作做完了。
6、山高路窄,靠的就是登山者一鼓作气的精神。
7、我们干脆一鼓作气把这些事做完再休息。
8、我就凭一鼓作气的精神,独立完成这件作品。
9、此刻且看我们一鼓作气地冲向目的地。
10、老师提醒大家参加比赛有如作战,要一鼓作气,才能夺得锦标。
11、如今,南来北往的进山人都要在这里补充好给养,然后才能一鼓作气登上大山。
12、尤其是远通,上市方案已报证监会,必须一鼓作气,轰轰烈烈下活全国一盘棋。
13、著名的《曹刿论战》中,曹刿之所以在“齐人三鼓”后才发动攻击,主要是因为敌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4、慕容延钊奋勇当先,一鼓作气,气势逼人,一举冲了上去。
15、三回九转之势,灭世说道:身如弩弓,手似百箭,出入中道,紧密相连,一鼓作气,勇往直前,起落箭钻,步法不乱。
一鼓作气的成语解释
一鼓作气的意思是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造句是要一鼓作气完成这项任务,不要被困难吓倒。
一、释义
一鼓作气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比喻在做事时趁着一股劲头一气呵成,一鼓作气可以形容一种充满干劲、勇气和毅力的状态,也可以比喻在某个领域或方面努力追求进步、超越自心的决心和毅力。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争策略中,当军队需要冲锋时,会先擂鼓鼓舞士气,让士兵们充满勇气和决心。因此,“一鼓作气”意味着在初始阶段就全力以赴,充满和动力。
二、出处
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出自于中国古代的《左传庄公十年》。这个故事讲述了曹刿在鲁国与齐国的战斗中,利用鼓声鼓舞士气,使士兵们奋勇作战,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做事时趁着一股劲头一气呵成,比喻充满干劲、勇气和毅力。
关于一鼓作气的例句
1、要趁着一鼓作气的劲头,一口气把这项工程做完。
2、比赛已经开始了,必须一鼓作气,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3、在学习上经常一鼓作气,从不松懈,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4、面对困难,必须一鼓作气,决不能被挫折所打败。
5、在跑步比赛中,一鼓作气,冲过终点线,获得了冠军。
6、一鼓作气,才能把握住机会,赢得这场比赛的胜利。
7、在学习新知识时,要一鼓作气,不断探索和挖掘。
8、面对挑战,必须一鼓作气,用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难。
9、为了追求梦想,一鼓作气,勇往直前,不畏任何困难。
10、为了完成这项任务,需要一鼓作气,保持高效的执行力。
?一鼓作气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英文翻译是什么?
汉字书写 :一鼓作气
汉语注音 :yī gǔ zuò qì
成语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语语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强调鼓足干劲,趁热打铁。
一鼓作气的意思 :鼓:指敲响战鼓;一鼓:指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指勇气。原指战斗开始时,每次击鼓都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现用于形容做事情时振奋精神,鼓足劲头,趁势头一下子就把事情干完。
一鼓作气的近义词 :趁热打铁、乘胜追击、一气呵成;
一鼓作气的反义词 :一败涂地、偃旗息鼓、半途而废;
一鼓作气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时侯,齐国率千军万马大举进攻鲁国,鲁国的一个普通百姓曹刿向鲁庄公请求随军参加战斗。在齐军的战鼓第一轮敲响时,曹刿叫鲁庄公暂时不要出兵相迎;到了齐军再次敲响战鼓时,曹刿仍然叫鲁庄公不要出兵;当齐军的战鼓第三次响过以后,曹刿对鲁庄公说出兵进攻。这时侯鲁国军队的战鼓第一次敲响,鲁军的士兵们等待战鼓的时间已经很久了,这时侯鲁国军队的士气很旺,将士们争先恐后的向敌人冲去,以势不可挡的力量一举击败了齐国的军队。战争打完以后,鲁庄公向曹刿请教这是为什么,曹刿对鲁庄公说:“当齐军的战鼓第一次响的时侯,他们的士气很旺;战鼓第二次响起的时侯士气相对第一次要弱很多,到了第三次战鼓响起的时侯齐军的士气基本上已经全部没有了,可是这时侯我们军队的'战鼓才第一次响起,我们的士气比他们的旺很多,因此我们的士兵杀敌的力量比齐军的要强得多,所以我们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一鼓作气例句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 ”
叶圣陶《老沈的儿子》:“她拿着女用自来水笔,一鼓作气,细针密线地写满了五张信笺。”
闻一多 《时代的鼓手》:“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危机,完成大业。”
一鼓作气造句
这项任务对他来说并不难,稍微准备一下一鼓作气就可以完成了。
趁着敌人还没有把军队稳定下来,他带着一队人马一鼓作气就把阵地给拿下了。
典故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语意思: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成语注音:ㄧ ㄍㄨˇ ㄗㄨㄛˋ ㄑㄧˋ 通用拼音:yī gǔ zuo qi 拼音简写:YGZQ 使用频率: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褒义成语 成语用法:一鼓作气,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成语正音:一,不能读作「yi」。 成语辨形:作,不能写作「做」。 英语翻译:get sth. done in one vigorous effort 日语翻译:意欲(いよく)を奋(ふる)い立(た)たせて一气(いっき)にやる 俄语翻译:одним духом <без перерыва> 其他翻译:<德>unter vollem Einsatz der Krǎfte <in einem Zug><法>profiter de l'ardeur des debuts 成语谜语:通风;风箱;皮老虎 近义词: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词: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成语例句: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 成语故事: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补充说明:「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