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人克服困难成功的事例励志

2.苦中一乐是不是成语?

3.童年中据两个例子证明阿廖沙的勇敢乐观

4.有人说从古到今学习都是苦差事,你怎么看?

苦中作乐的例子有哪些_苦中作乐的例子

罗斯福的故事

一个小男孩几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因为患脊髓灰质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他很少与同学们游戏或玩耍,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也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在一个平常的春天,小男孩的父亲从邻居家讨了一些树苗,他想把它们栽在房前。他叫他的孩子们每人栽一棵。父亲对孩子们说,谁栽的树苗长得最好,就给谁买一件最喜欢的礼物。小男孩也想得到父亲的礼物。但看到兄妹们蹦蹦跳跳提水浇树的身影,不知怎么地,萌生出一种阴冷的想法:希望自己栽的那棵树早点死去。因此浇过一两次水后,再也没去搭理它。

几天后,小男孩再去看他种的那棵树时,惊奇地发现它不仅没有枯萎,而且还长出了几片新叶子,与兄妹们种的树相比,显得更嫩绿、更有生气。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为小男孩买了一件他最喜欢的礼物,并对他说,从他栽的树来看,他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植物学家。

从那以后,小男孩慢慢变得乐观向上起来。

一天晚上,小男孩躺在床上睡不着,看着窗外那明亮皎洁的月光,忽然想起生物老师曾说过的话:植物一般都在晚上生长,何不去看看自己种的那颗小树。当他轻手轻脚来到院子里时,却看见父亲用勺子在向自己栽种的那棵树下泼洒着什么。顿时,一切他都明白了,原来父亲一直在偷偷地为自己栽种的那颗小树施肥!他返回房间,任凭泪水肆意地奔流......

几十年过去了,那瘸腿的小男孩虽然没有成为一名植物学家,但他却成为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富兰克林·罗斯福。

名人克服困难成功的事例励志

以前倒有搜集过这类素材,但是早忘光了。这边就给你个建议,这个主题没必要搜集素材。

因为这个主题根本就不是正确又不能绕过的主题。为什么要以苦为乐,有什么必要要以苦为乐,以苦为乐它能带来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那就一定要去失败一下?可以在静室坐着学习为什么一定要去工地站着看书?可以在一天可内静心12个小做一件事,那为什么要在这12个小时里把头发悬在梁上?凿壁偷光正常人是欣赏凿壁还是偷光还是那份进取心?锦衣玉食就注定不能成为一代大家?苦和乐并没有绝对关系,除非是个受疟狂魔。如果写的不是“以苦为乐”背后的坚持、豁达,素材再好,终落窠臼。

还有一点,你用的案例,会让人思考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赢的人不会总用失败者的口吻说话。当你用了很多以苦为乐的案例时,尤其是强调了苦难的重要性,会让读到的人怀疑,这个人是不是就是这么甘于受苦甘于平庸不思进取还天天拿这些事例当借口,所以说起来如此熟练……

如果你给我的题目,是以苦为乐的案例,我会看主人公对应的品质,豁达,古代的,苏轼辛弃疾六尺巷啥的,君子交绝不出恶声,自己痛苦后希望或不希望别人承受同样痛苦的对比……这些小东西一捋文章也出来了。另一种对应的品质,则是自强,执着,这种多了去了,随便找点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的例子(最近看到的是那个功勋画师“雪魔”),抑或中世纪建筑上永远没人看得到,却精雕细琢的小雕像的雕刻家,也可以串个文章出来。此外实在没啥内容,就给我个苦中作乐的主题,只要别连“说说你的想法”这句都没有,那我就直接反论提倡以苦为乐就是不对的,一来苦和乐没有绝对关系,二来以苦为乐不就是不求改变不思进取嘛,我要追求快乐,我要成就自我,我就是不甘心曳尾泥涂。如果连“说说你的想法”都没有,直接给你框死了,呵呵,那大家都别玩了,多点素材少点素材没差别的,随便扯扯都拉不开分数的

苦中一乐是不是成语?

成功路上必定会遇到无数的困难,但是真正能够取得成功的人,会击碎一个又一个困难,并使自己不断成长,以最好的姿态迎接成功!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名人克服困难成功的事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克服困难成功的事例篇1

 坚持到底的最佳实例可能就是亚伯拉罕?林肯。如果你想知道有谁从末放弃,那就不必再寻寻觅觅了!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竞选八次落败,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好多次,他本可以放弃,但他并没有如此,也正因为他没有放弃,才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以下是林肯进驻白宫前的简历:

 1816年,家人被赶出了居住的地方,他必须工作以抚养他们;1818年,母亲去世;1831年,经商失败;1832年,竞选州议员但落选了;1832年,工作也丢了,想就读法学院,但进不去;1833年,向朋友借钱经商,但年底就破产了,接下来他花了十六年,才把债还清;1834年,再次竞选州议员,赢了!

 1835年,订婚后即将结婚时,末婚妻却死了,因此他的心也碎了;1836年,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六个月;1838年,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功;1840年,争取成为选举人了,失败了;1843年,参加国会大选落选了;1846年,再次参加国会大选这次当选了!前往华盛顿特区,表现可圈可点;1848年,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了!1849年,想在自己的州内担任土地局长的工作,被拒绝了!1854年,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了;1856年,在共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争取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到一百张;1858年,再度竞选美国参议员一一再度落败;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

名人克服困难成功的事例篇2

 谈起朱民担任IMF副总裁的理由时,拉加德说:?IMF需要改变高层管理人员的背景,除了那些常青藤和欧美名校毕业的博士外,更需要像朱民先生这种历经了生活磨难又了解发展中世界的博士参与。?

 朱民在同事和朋友眼里,是个谈吐幽默、风度翩翩的绅士,但外人却很少知道,他的生活曾充满艰辛,这也成了他不断进取的一笔精神财富。

 1968年,16岁的朱民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糖厂当工人。开始,他以为在车间上班,没想到让他去扛大糖包。当脊梁上第一次放上200斤重的糖包时,他顿时懵了,嘟囔道:?我这么小,就让扛这么重,能不能放个分量轻的?话音刚落,就听旁边的人说:?嫌重?坐办公室倒轻省,你有那个能耐吗?此话深深刺痛了他,不由分说猛一使劲,就将200斤的糖包扛起来,趔趔趄趄向库房走去。当放下麻包的一瞬间,他已累得喘不过气来,但看着还有小山般的麻包在那里等着,又打起精神重新上阵。好不容易熬到下班,可厂里又组织政治学习,回到家往往过了吃饭时间。

 虽然很苦很累,他却苦中作乐,匆匆洗过澡,吃完饭,又拉起了小提琴。母亲心疼地劝他早点休息,他却说:?即使不拉小提琴,明天照样扛麻包,这样还能解心烦。?父亲一句话不说,只在一旁叹气。

 朱民并未因苦难而放弃文化课,他将每天都做了详细计划,一旦空闲下来就复习功课。他坚信,绝不会扛一辈子麻包,只要咬牙往前走,这个世界总会给自己留有一席之地。

 这一天终于来到。1977年高考恢复,已经25岁的朱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毕业后又留在母校经济系任教。为进一步充实知识,他决定走出国门,在经过严格考试筛选后,于1985年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录取。

 刚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朱民发现自己英语很难过关,有时上课连教授的演讲都听不明白,这让他很着急。

 与生俱来的不服输性格,促使他只有一个念头:迎头赶上才最重要。于是,他采取了措施:每次上课前,都提前15分钟进课堂,为的是能坐在第一排,这样听课和提问时就能?近水楼台先得月?;第二是录音。在美国大学,老师讲课绝不允许学生录音,因为对于老师来说,讲课也是知识产品,如不经老师许可而擅自录音,就会被视为侵权而受到指控。朱民就在每次上课前去找主讲老师,请求道:?实在对不起,我的英语不太好,可我又十分喜欢您的课,请求能格外开恩让我录音,便于我课后复习。我相信,您一定会答应一个要求上进的学生的要求。?他的诚恳,打动了每一位老师,都破例允许他在课堂上录音,这在普林斯顿大学确实很少见。

 由于他勤奋好学,不到半年英语就过了关,并能熟练地用英语发表演讲,老师和同学都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小伙子刮目相看。

 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取硕士学位3年后,又获取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于1990年至1991年在该校任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

 虽然后来一切都显得很顺利,但朱民从来不回避那段艰辛的历史。在被提名出任IMF副总裁后,他感慨道:?诚实永远是做人的第一原则,每个人都不能否认或者修饰任何客观事实。而挫折只是生活中必须过的一道坎,谁也逃避不掉。只有勇于面对客观,承认困难,才能战胜困难,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

名人克服困难成功的事例篇3

 马尼尔?托雷斯是西班牙马德里市一家摩托车厂的普通喷漆工。三年前的一天,马尼尔正在车间里给摩托车外壳喷漆,厂长在巡视时见他工作挺认真就夸了他几句,马尼尔竟然连喷嘴都没有关就转过身去,红色的油漆刹那间喷到了厂长的白衬衫上,厂长被弄得哭笑不得,尴尬地走了。同事们便纷纷嘲笑马尼尔真是个蠢蛋。

 本来事情应该就这样过去了,可在一个月后,又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意外。那次厂里举办一个庆典活动,建议员工都带着自己的爱人参加。他陪着妻子走遍大半个马德里,终于挑到一件最满意的外套。然而到参加聚会时才发现,一位女性车间主任的着装竟然和马尼尔的妻子一模一样。主任瞟了几眼马尼尔的妻子,对马尼尔说:?你不是会喷衣服吗?为什么不给你妻子喷一件独一无二的衣服呢?这番话惹得同事们再一次哈哈大笑起来。

 马尼尔和妻子羞愧得说不出话来,无趣地离开了。路上,马尼尔咀嚼着车间主任的话,突然灵光一闪:如果真能发明一种?喷罐面料?,会怎么样?第二天,马尼尔来工厂辞职,说:?是我的那件蠢事给了我灵感,我要回家研究用喷漆的方式制作衣服!?

 ?你要研究用喷漆的方式制作衣服?这简直太荒谬了!?厂长被他这个主意逗得前俯后仰,但马尼尔去意已决,他也只能批准了。

 辞职后,马尼尔把大量时间都用来查阅各类资料和书籍,生活的担子全落在了妻子一个人肩上,这让妻子非常不满,时常发牢骚说他已经被同事们笑傻了。但马尼尔并不介意,他依旧继续着自己的研究,并且开始频繁拜访许多大学的化学教授和时装设计师,希望能发明出一种速干、廉价的无纺布料,做出像皮肤一样合身而且绝对不会雷同的衣服。

 两年来,马尼尔尝试着把棉纤维、塑胶聚合物和可溶解化学成分的溶剂组合在一起,终于发明出不需一针一线编织或缝合也能结合在一起的面料。又经过半年多的研究和实验,马尼尔从天然纤维到合成纤维,从基色到荧光色,研发出了花样繁多的面料。

 马尼尔请来一位模特带上护目镜,将喷嘴对准她身体轻轻一喷,一件纯白色T恤就穿在了模特身上,而如果担心纯白T恤略显过时,还可以给T恤喷上其他颜色,让它变得吸引眼球。当然,喷好的衣服也能脱下来清洗,再次穿到身上。除了T恤,马尼尔还充分发挥想象力,喷制出连衣裙、裤子、泳装或者帽子等,再也不必担心衣服不合身或者?撞衫?。甚至,当人们厌倦某种设计后,还可以把面料再次溶解,然后重新做成别的款式。

 2015年9月,马尼尔向政府申请了专利,并成立?喷罐面料有限公司?和研究团队,致力于科技和设计的交叉学科研究,时装界更是把这种?喷罐制衣?称作是面料与时装界的?奇迹?,争先恐后与他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下一步,马尼尔准备进军医药和其他领域,生产喷制绷带、药膏等。

 ?如果说这是一个奇迹,那就是一个被嘲笑出来的奇迹,我感谢曾经嘲笑我的每一个人!?在9月23日的产品发布会上,马尼尔这样说。

看了?名人克服困难成功的事例励志?的人还看过:

1. 名人克服困难成功的故事

2. 关于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例子励志

3. 关于名人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事例

4. 名人战胜困难励志故事

5. 克服困难而成功的人物事例

童年中据两个例子证明阿廖沙的勇敢乐观

不是成语,应该是:

苦中作乐

[读音][kǔ zhōng zuò lè]

[解释]在困苦中勉强自寻欢乐。

[出处]宋·陈造《同陈宰黄簿游灵山八首》自注:“宰云:‘吾辈可谓忙里偷闲;苦中作乐。’”

[例句]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咸丰帝既遘内忧,又遭外患,免不得日夕忧闷……亏得皇帝贴身的太监,导帝游幸圆明园,~。”

[近义]自得其乐不改其乐强颜欢笑忙里偷闲

有人说从古到今学习都是苦差事,你怎么看?

1、阿廖沙靠卖废品、偷劈柴和木板赚钱(独立)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开始捡废品挣钱,但他没有因此而痛苦和失落,而是和一些小伙伴儿苦中作乐,用破草鞋玩快乐游戏。(乐观)

2、外祖父强迫母亲改嫁,母亲拼命反抗,外祖父异常生气,将气愤转嫁到外祖母身上,毒打外祖母,发针深深地插进外婆祖母头皮。阿廖沙为外婆报仇,将外祖父最喜欢的圣徒像剪碎。(勇敢、正义)

3、阿廖沙的父母都不在他身边,可是他并没有抱怨什么,也没有就此将自己放弃,继续努力着,奋斗着。

4、过着寄人篱下并且乌烟瘴气的生活,但他也没有逃避这种生活,仍然高高兴兴的,对悲惨命运不屈不挠。

今年教育部“双减”政策实施后,网上便有人觉得学生的课业负担不该减,理由是从古到今学习都是苦差事,不吃苦中苦,孩子将来怎么能成大气候。并且还列举古代那些勤奋好学的故事加以证明,比如悬梁刺股,比如凿壁借光,比如囊萤映雪。

从古到今,学习都是苦差事,事实的确如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上不愿吃苦,不肯吃苦,不能吃苦,自然没有进步,自然不会功成名就。

学习都是苦差事没错,可是这学习之“苦”不能一概而论,不能混为一谈。

第一,学习的苦差事是苦中作乐,绝非苦苦相逼。

我们就拿古代勤奋苦学的故事中的人物来说,哪一个不是灵魂被唤醒了?哪一个不是自觉地主动地去勤学、去苦读?哪一个不是苦中作乐、享受到了读书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相反,如果学习者的灵魂没有被唤醒,教育者只是强拉硬拽地苦苦相逼甚至棍棒相加,这样的苦会有效果吗?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孟母就很聪明,她知道唤醒孩子的灵魂,懂得引导孩子去自觉主动地做这种苦差事。

所以说,学习这种苦差事应该是主动的苦中作乐,而不是被动的苦苦相逼,只有让孩子有兴趣,主动吃求学的苦,享受学习带来的乐,教育才能成功。

第二,学习的苦差事是人的成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绝非只要成绩。

学习是苦差事,不过只要我们以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核心,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这样的话,即使再苦再累,学习也都是充实的,是快乐的,是高效的。而且孩子将来就能成长为具有创造性、创新性以及复合型人才。相反,如果学习只要成绩,只要分数,只懂得机械刷题,只知道反复考试,那么我们就是“中考工厂”“高考工厂”,就是在培养“考试机器”,这样的学习之苦,实在要不得。

第三,学习是苦差事,但要充分关注到人的个体差异。

我们一般所列举的那些刻苦勤奋获得成功的人是少数人,是个例,苦读之后依然不能出人头地的人还是大多数。我们可以发扬刻苦勤奋精神,但要充分关注到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苦读之后会走得更高,飞得更远,但有的孩子一番苦读之后依然很平凡,很普通。

“三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苏洵发奋苦读最终无法考中,但是两个儿子却都科举高中。

更何况,有的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被逼着被压着负重前行,他们和他们的家长更多地体会到的是苦恼,是不安,是焦虑,是压抑。

因此,我们不能以学习是苦差事为由把所有的孩子往中考高考的独木桥上硬逼。而要因材施教,分层施教,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点特长为孩子规划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成才之路,让他们在勤奋刻苦中体会到乐趣,体验到成功,一步一步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领域的具有创造性、创新性以及复合型人才。

以上是我个人的浅知陋见,不知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欢迎讨论,欢迎留言。想了解更多内容,快来关注“三尺讲台一路行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