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成语典故有哪些_韩非子成语典故有哪些厚颜无耻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韩非子成语典故有哪些”的应用场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由寓言故事形成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2.韩非子的成语及解释

3.有知道韩非子中的一个成语故事

4.守株待兔和南辕北辙都是源于什么故事的成语?

5.韩非子成语故事100字

韩非子成语典故有哪些_韩非子成语典故有哪些厚颜无耻

由寓言故事形成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1、郑人买履

       出自《韩非子》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就事先量了自己脚的尺寸,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却忘了带上尺码。

       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他再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早已经散了,最终也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鞋子?”他回答到:“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守株待兔

       出自《韩非子 五蠹》传说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子上死了,他便放下手中的农具在那里等待,希望能再次得到撞死的兔子,导致兔子也没有得到,庄稼也荒芜了。

       3、滥竽充数

       出自《韩非子》齐宣王命令人们吹竽的时候,必三百人,有一位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里充数。齐宣王死了以后,齐缗王继位,喜欢听人单独演奏,南郭先生就逃跑了。

       4、亡羊补牢

       出自《战国策》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上,他发现少了一只羊,原来羊圈有个窟窿,夜间,狼就把羊叼走了。邻居劝告说:“赶紧修一修羊圈吧。”

       他说:“羊都丢了,修羊圈有什么用?”第二天,他去放羊的时候,发现羊又少了一只。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就赶紧把羊圈修好了。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羊被狼叼走的事情了。

       5、画蛇添足

       出自《战国策》楚国有一个人请人喝酒,酒少人多,大家约定: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喝酒。一个人最先画好了,左手拿过酒准备喝,同时用右手为蛇画脚。

       并说:“我还能给蛇画脚呢!”脚还没有画完,另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好,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给他添上脚了呢?”于是,拿过酒,一饮而尽。

韩非子的成语及解释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语出《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释义

       汉语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基基本解释

       汉语文字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出处《韩非子·难一》

       英文翻译

       1. self-contradictory; inconsistent; paradoxical

       2. self-contradiction; antilogy

       3. to argue against oneself; to contradict oneself

       成语解释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1.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2.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近义词相互抵触、前后抵触

       反义词天衣无缝、自圆其说、无懈可击

       使用示例

       毛泽东《论持久战》:“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在后,不是自相矛盾吗?”。

       《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今二宫危逼,猾寇滔天,臣子当戮力同心,岂可自相矛盾?”

       2出处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

       典故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先誉其盾之坚,曰:“万物皆莫能陷之也。”俄而又誉其矛之利,曰:“吾矛之利,万物莫不陷也。”市人诘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

       楚人:楚国人。

       鬻(yù):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锋利。

       以:用。

       弗:不 。

       应:回答。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没有不能穿破的!”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不能回答。众人都嘲笑他。

       启示

       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揭示道理

       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作者简介

       韩非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有知道韩非子中的一个成语故事

       南郭处士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氵昬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后用以比喻无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的人。参见“滥竽充数”。

       屈谷巨瓠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曰:‘谷闻先生之义,不恃人而食,今谷有巨瓠,坚如石,厚而无窍,献之。’仲曰:‘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盛也;今厚而无窍,则不可剖以盛物,而坚如石,则不可以剖而斟,吾无以瓠为也。’曰:‘然,谷将弃之。’今

       鬻矛誉楯 谓自相矛盾,不能两立。语出《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余桃啖君 《韩非子·说难》:“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口:‘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

       百家诸子 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阴阳家等流派;诸子: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等。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病入骨随 骨随:骨髓。病到骨头里。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或事态严重无法挽救

       不耻最后 不耻:不以为羞耻。不因为跑到最后而感到可耻。比喻凡是只要坚持到底,就能达到目的

       吹毛求疵 求:寻找;疵:缺点,小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缺点,寻找差错

       犯言直谏 敢于冒犯尊长或皇上的威严而直立相劝

       目不见睫 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人无自知之明

       抱法处势 比喻把法和势结合起来,用势来保证法的推行。

       彼众我寡 彼:对方。指对方军队势众,而我方力量单薄。

       变古易常 改变过去的法制和习俗。

       冰炭不同器 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个器具里。比喻性质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不能相容。

       兵不厌诈 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不法常可 法:当做模式、法则;常可:长久被人们认可的成规惯例。不把常规惯例当做永远不变的模式。

       不期修古 期:希望;修:遵循。不要照搬老办法。指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变革。

       长袖善舞 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尘饭涂羹 涂:泥。尘做的饭,泥做的羹。指儿童游戏。比喻没有用处的东西。

       道不拾遗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堤溃蚁孔 堤坝因蚂蚁洞而崩溃。比喻忽视小处会酿成大祸。

       多财善贾 贾:做买卖。原意是本钱多,生意就做得开。后指资本家会做买卖。

       法不阿贵 法:法律;阿:偏袒。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负薪救火 背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根深柢固 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故弄玄虚 故:故意;弄:玩弄;玄虚: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

       孤掌难鸣 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力量孤单,难以成事。

       汗马功劳 汗马:将士骑的马奔驰出汗,比喻征战劳苦。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现指辛勤工作做出的贡献。

       和璧隋珠 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计功行赏 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见微知著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滥竽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老马识途 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名存实亡 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已消亡。

       买椟还珠 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靡靡之音 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千秋万岁 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轻举妄动 轻:轻率;妄:任意。指不经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行动。

       如出一口 象从一张嘴里说出来的。形容许多人说法一样。

       色衰爱弛 色:姿色、容颜;弛:松懈,衰退。指靠美貌得宠的人,一旦姿色衰老,就会遭到遗弃。指男子喜新厌旧。

       杀彘教子 彘:猪。父母说话算数,教子诚实无欺。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比喻两头没有着落。

       深沟高垒 深的战壕和高的营垒。指坚固的防御工事。

       守株待兔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提纲挈领 纲:鱼网的总绳;挈:提起。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

       唯唯诺诺 诺诺:答应的声音。形容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

       象箸玉杯 象箸:象牙筷子;玉杯:犀玉杯子。形容生活奢侈。

       循名责实 循:依照;责:要求。按着名称或名义去寻找实际内容,使得名实相符。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优柔寡断 优柔:犹豫不决;寡:少。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

       玉卮无当 卮:古代盛酒的器皿;当:底。玉杯没有底。后比喻事物华丽而不合实用。

       蚁穴溃堤 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乱子。

       郑人买履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坐不重席 坐不用双层席子。比喻生活节俭。

       视死如归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邹缨齐紫 比喻上行下效。

       自相矛盾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一辞同轨 犹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折长补短 〖解释〗截取长的,补充短的。比喻用长处补短处。

       以德追祸 〖解释〗指上对下施恩不当,适以招来祸患。

       卑身贱体 ①谓俭约勤苦。②弯腰俯首,屈从奉迎。

       比肩随踵 犹比肩继踵。形容接连不断。

       不劳而成 不须劳苦就能有成就。

       见微知着 微:微小;着:明显。见到事情的一些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狡兔死,良狗烹 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酒酸不售 酒已经变酸了,依然卖不出去。原比喻奸臣阻拦了有学问、有贤德的人为国家效力,使国君受到蒙蔽。后比喻经营无方或办事用人不当。

       连类比物 连:连缀。连缀相类的事物,进行对比。

       临难不惧 临:到;难:灾难;惧:恐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惧怕。

       临难不恐 临:到;难:灾难;恐:恐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惧怕。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堤:堤坝;溃:崩溃;蚁穴:蚂蚁洞。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识途老马 认识路的老马。比喻对某种事物熟悉有经验的人。

       信赏必罚 有功劳的一定奖赏,有罪过的一定惩罚。形容赏罚严明。

       岩居穴处 指隐居深山洞穴之中。

       岩栖穴处 指隐居深山洞穴之中。

       岩穴之士 指隐士。古时隐士多山居,故称。

       一颦一笑 颦:皱眉。指忧和喜的表情。

       郢书燕说 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以讹传讹。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 比喻用心不专,什么事也办不成。也形容心思聪明,动作敏捷。

       远水不解近渴 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远水不救近火 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

       白璧三献 〖解释〗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生死予夺 〖释义〗生:让人活;死:处死;予:给予;夺:剥夺。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

       采椽不斫 〖解释〗采:柞木。比喻生活简朴。

       多言繁称 〖解释〗讲话或写文章,浮词很多,不必要地大量引述。多指文风浮华不实。

       观貌察色 〖解释〗观察脸色以揣测对方的心意。

       米盐博辩 〖解释〗比喻议论广博细杂。

       清廉正直 〖解释〗清白廉洁,为人正直不阿。

       去甚去泰 〖解释〗指做事不能太过分。

       柔懦寡断 〖解释〗指软弱面不果断。

       若烹小鲜 〖解释〗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后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

       以法为教 〖解释〗以:用;教:教育。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

       中饱私囊 〖解释〗中饱:从中得利。指侵吞经手的钱财使自己得利。

守株待兔和南辕北辙都是源于什么故事的成语?

       买椟还珠

       mǎi dú huán zhū

        买 椟 还 珠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翻 译

        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珠宝)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用美玉点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盒子)。郑国的人买了这个盒子却把珠宝还给了商人。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了,却不能说善于卖珍珠。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十分可笑。

       解 释

        椟:木匣;珠:珍珠。为:做,制造 辑:连缀。缀:点缀;鬻:卖

        郑:郑国。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柜:匣子。桂椒:都是植物,可以用来配制香料。

        玫瑰:美玉 羽翠:翠鸟的羽毛

        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韩非子成语故事100字

       守株待兔出自战国 韩非的《韩非子·五蠹》。

       成语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但是一直没有意外之财,每天过着一 样 的生活。

       人生里总会有一点好运气,终于,奇迹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今往后,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在那被兔子撞上的树根,等着下一个兔子来撞。

南辕北辙出自西汉 刘向《战国策·魏策四》

       成语典故:

       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大路上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说:'我的马跑得快。'我说:'您的马虽然跑得快,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盘缠很充足。'我说:‘你的盘缠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

       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扩展资料:

       守株待兔近义词: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墨守成规、好逸恶劳、坐享其成、固守成规

       守株待兔反义词:随机应变、见风使舵、通权达变、除旧布新、标新立异、借坡下驴

       1、刻舟求剑

       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出自: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释义: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2、缘木求鱼

       解释: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出自:战国 孟子《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释义: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1.黑牛白角的意思是:形容办事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故事原文:

       古代詹何坐在家里讲学,弟子们侍侯在一旁。有牛的叫唤声自门外传来,一弟子猜说是头黑牛,其前额是白色的。詹何用道术算了一下承认是黑牛,但白色的东西在牛角上,派人去验证原来是一头黑牛,牛角上包着一块白布。

       典故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解老》:“詹何坐,弟子侍,有牛鸣于门外。”

       相关查询:百度“黑牛白角” 经典故事“黑牛白角” “黑牛白角txt文件下载”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恰中主观意想

       2.长袖善舞的意思是: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故事原文:

       范雎和蔡泽,是战国末期两个有名的人物:范雎《通鉴》作范雎,是魏国人,起初在魏国的中大夫须贾手下做事,因故被须贾打得半死,逃到秦国,化名张禄,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昭王拜他为客卿,后来为相国,封应候。蔡泽是燕国人,先曾游说赵、韩、魏各国,都不见用,来到秦国,见了昭王,昭王很赏识他,也由客卿而为相国,虽然担任相国的时间才几个月,但在秦国住了十多年,从秦昭王起,经孝文王、庄襄王到始皇帝,一直受到尊重,号为纲成君。

       这两个人,都是所谓“辩士”,就是极有口才,能言善论的说客,他们都因此取得秦王的信任。司马迁感叹“衣袖长的人善于跳舞,有钱的人会做买卖。”。

       典故出处:《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好了,今天关于“韩非子成语典故有哪些”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韩非子成语典故有哪些”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