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牧民之道文言文翻译

2.核心文言文

3.商於子驾逐中的子过矣的过字是什么意思?

4.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带答案的

5.阅读下面文言文欧公论琴

6.阅读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字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①,既就复解:终日

7.求下面古文的译文,速!

商於子驾豕_商於子驾豕文言文翻译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①犯错?②告诉③竟然?④哪里,怎么

小题4:⑴(2分)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⑵(2分)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以”,找出“服田必以牛”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服田必以牛”中的“以”是用的意思。A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以”是认为的意思,B句“何不试之以足”中“以”是用的意思,意义和用法和“服田必以牛”相同。C句“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中“以”是凭借的意思,D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以”是来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分析题干的要求,确定筛选信息的标准和方向,然后采取排除法,排除不符合题意的句子,确定答案。ABD三个选项看起来,似乎正确,其实在准确阅读了整篇文言文之后,便可以知道该篇文言文的主题应该是抨击了统治者不用贤人。C选项“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刺了治理国家不用贤人的社会现实。”正提示了本文的主题。所以答案是C。

小题3:

试题分析:“子 过 矣”中“过”是犯错误的意思,“吾悯而 诏 子”中“诏”是告诉的意思,“子 乃 反怒而弗答”中“乃”是竟然的意思,“吾 岂 不知服田必以牛”中“岂”是哪里,怎么的意思。特别要注意“乃”有三个意思,分别是于是、竟然、才。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这几个一词之义。此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平时考生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子、以、予、尤、者”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做翻译题,要注意几点: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2、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注意句子整体连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⑵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

牧民之道文言文翻译

1. 耕田者杖牛文言文译文

华州村,往岁有耕田者,日晡疲甚,乃枕犁而卧。

虎自林间出,眈眈相向,欲啖之。屡前,牛辄跨立耕者之上,左右以角抵虎,虎不得近,垂涎至地而去。

其人则熟寝,未之知也。虎行已远,耕者觉,见牛跨立其上,恶之,以为妖,因杖牛。

牛不能言而奔,逐之,愈觉其怪。归而杀之,解其体,食其肉,而不悔。

(据《陶朱新录》改写)在华州,以前有耕田的人傍晚很疲劳,就枕着犁具睡觉。老虎从树林里跑出来,瞪着眼睛看着耕者,想要吃他。

老虎每次上前,牛就跨开双腿站立在农夫身上,用左右的角抵抗老虎,老虎不能够靠近,贪馋的口水流到地上然后离去了。那个人睡得熟,不知道刚才发生的情况。

老虎已经走远了,种田的人醒来后,看见牛跨立在自己身上,十分厌恶它,认为牛是妖怪,就用棒打牛。牛不能说话就跑,(耕田的人)就追逐着牛,越来越感觉牛奇怪,回去就杀了牛,解剖了它的身体,吃了它的肉,却不后悔。

2. 耕田者杖牛文言文译文

华州村,往岁有耕田者,日晡疲甚,乃枕犁而卧。虎自林间出,眈眈相向,欲啖之。屡前,牛辄跨立耕者之上,左右以角抵虎,虎不得近,垂涎至地而去。其人则熟寝,未之知也。

虎行已远,耕者觉,见牛跨立其上,恶之,以为妖,因杖牛。牛不能言而奔,逐之,愈觉其怪。归而杀之,解其体,食其肉,而不悔。(据《陶朱新录》改写)

在华州,以前有耕田的人傍晚很疲劳,就枕着犁具睡觉。老虎从树林里跑出来,瞪着眼睛看着耕者,想要吃他。老虎每次上前,牛就跨开双腿站立在农夫身上,用左右的角抵抗老虎,老虎不能够靠近,贪馋的口水流到地上然后离去了。那个人睡得熟,不知道刚才发生的情况。

老虎已经走远了,种田的人醒来后,看见牛跨立在自己身上,十分厌恶它,认为牛是妖怪,就用棒打牛。牛不能说话就跑,(耕田的人)就追逐着牛,越来越感觉牛奇怪,回去就杀了牛,解剖了它的身体,吃了它的肉,却不后悔。

3. 文言文《耕田者杖牛》的意思是什么

《耕田者杖牛》译文:在华州,以前有耕田的人傍晚很疲劳,就枕着犁具睡觉。

老虎从树林里跑出来,瞪着眼睛看着耕者,想要吃他。老虎每次上前,牛就跨开双腿站立在农夫身上,用左右的角抵抗老虎,老虎不能够靠近,贪馋的口水流到地上然后离去了。

那个人睡得熟,不知道刚才发生的情况。 老虎已经走远了,种田的人醒来后,看见牛跨立在自己身上,十分厌恶它,认为牛是妖怪,就用棒打牛。

牛不能说话就跑,(耕田的人)就追逐着牛,越来越感觉牛奇怪,回去就杀了牛,解剖了它的身体,吃了它的肉,却不后悔一、《耕田者杖牛》,读音:《gēngtiánzhězhàngniú》。 二、文章出处:据《陶朱新录》改写。

三、《耕田者杖牛》原文:华州村,往岁有耕田者,日晡(bū申时)(古代时间段名称,相当于15时至17时)疲甚,乃枕犁而卧。虎自林间出,眈眈相向,欲啖之。

屡前,牛辄(总是)跨立耕者之上,左右以角抵(触)虎,虎不得近,垂涎至地而去。 其人则熟寝,未之知(未知之)也。

虎行已远,耕者觉,见牛跨立其上,恶(wù)之,以为妖,因杖牛。牛不能言而奔,逐之,愈觉其怪。

归而杀之,解(分解、剖开)其体,食其肉,而不悔。四、译文:在华州,以前有耕田的人傍晚很疲劳,就枕着犁具睡觉。

老虎从树林里跑出来,瞪着眼睛看着耕者,想要吃他。 老虎每次上前,牛就跨开双腿站立在农夫身上,用左右的角抵抗老虎,老虎不能够靠近,贪馋的口水流到地上然后离去了。

那个人睡得熟,不知道刚才发生的情况。老虎已经走远了,种田的人醒来后,看见牛跨立在自己身上,十分厌恶它,认为牛是妖怪,就用棒打牛。

牛不能说话就跑,(耕田的人)就追逐着牛,越来越感觉牛奇怪,回去就杀了牛,解剖了它的身体,吃了它的肉,却不后悔。 五、文章启示:文中的农夫没有知道事情的原因就下结论,认为牛是妖怪,最终导致救他的牛含泪而亡,故事告诉大家:我们要对事情调查清楚在下结论,不要伤害无辜的人。

4. 农夫耕地 文言文 的解释

华州村,往岁有耕田者,日晡疲甚,乃枕犁百卧.乳虎翳林间,怒髭摇尾,张势作威,欲啖而食之.屡前,牛辄以身立其人之体上,左右以角拉虎甚力,虎不得食,垂涎至地而去.其人则熟寝,未之知也. 虎行已远,牛具离其体,人觉而恶之,意以为妖,因杖牛.牛不能言而奔,辄自逐之,尽怒而得,愈见怪焉.归而杀之解其体,食其肉,而不悔。

有一个叫华州的村子里,以前有耕田的人,太阳晒得很疲劳,就大白天头枕着犁具睡觉.年幼的老虎在林子里徘徊,想要吃人,几次上前,牛就把身体护在主人身体上,用力地用角攻击虎.老虎没得惩,流着口水走开了.那个人睡得熟,一点都不知道.老虎走远了,牛就离开主人的身体,人(醒了)觉得很讨厌,以为这个牛很奇怪,就打牛,牛不会说话就跑,然后主人就追它,竭尽愤怒却捉住牛了,(没想到捉牛这么容易,因为牛保护主人已经很累了),对于这件事越发觉得奇怪,回去就杀了牛解剖了,吃它的肉,却没一点后悔之意.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商於子驾豕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

小题1:(1)向东行(指日出的方向)(2)指责(3)犯错(4)怎么(5)接近 (6)竟然 (7)回头

小题2:(1)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

(2)您怎么不把责备我的话用来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呢?

小题3:驾驽猪耕田如何合理使用人才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译文

商於子家很贫穷,又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日出而作。大猪不肯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说:“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目而视但没搭理他。宁毋子先生说:“如今您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毋宁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应该是对现实有不平之气的那种人。”

文言知识

“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

“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

“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

6. 六 七年级走进文言文 第三十八 单元 答案 急

狂泉

(1)只有;打水 已经;都 抓住 经受

(2)只有他没生病 没有不全部用上的

(3)见识狭窄,严重偏见

鼠技虎名

(1)做官 因为 上(床) 能够承受 别的 罢了 持有 一类

(2)城里怎能有这种野兽 然而如今天下冒用虚名而吓世人的人不少啊

(3)徒有虚名的官吏

北人不识菱者

(1)有人 缺点,此指“无知”

(2)在南方做官 宴会上吃菱角,连同壳一起塞进嘴里

病忘

(1)同“智” 使……痊愈 完毕 牵 一会儿 住 恰巧 骂 向来(2)何不前去医治疾病 危险啊!乱箭从哪儿来?几乎击中我

斗牛而废耕

(1)同“悦” 给俸禄(薪金) 规劝 我 放弃

(2)耕田(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怎么可以荒废呢(其,同“岂”)

统治者不因为自己的欲望而妨碍百姓 它的价格比耕田的牛高十倍

7.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C 句子译为:公绰采用《月令》诸书,以四时新鲜的物品以及所应当进献的祭品,配合成图.又上言:“祖宗配祭,应当端正位置,现在侧向而立,不是用来显示尊敬威严的做法.”“诸书”是“采用”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以四时新物及所当荐者”中“及”连词前后短句,此句中间无需断开,因此排除A.(2)C“古人”不够准确,应是“古时帝王、诸侯、文臣武将、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朝廷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3)B “他亲自审训查验刘庆案件”错,原文“下吏案验”, 交付官吏查验.(4)①“从”,跟随;“更”,更换.译为:妇人(谥号)(应该)随丈夫的谥号,真宗谥号章圣,但是皇后谥号是“庄”,这不符合礼制,请求更换成“章”. ②“于请”, 接受别人请托;“趋”,追随奉承.译为:吕公绰通达聪慧有才华,在父亲执政时,多次接受别人请托,追求功名、热衷晋升的人都追随奉承他. 答案:(1)C (2)C(3)B(4)①妇人(谥号)(应该)随丈夫的谥号,真宗谥号章圣,但是皇后谥号是“庄”,这不符合礼制,请求更换成“章”.②吕公绰通达聪慧有才华,在父亲执政时,多次接受别人请托,追求功名、热衷晋升的人都追随奉承他. 参考译文 公绰字仲裕,因父荫补将作监丞、陈留知县.天圣年间,任馆合对读. *** 考试,集贤院任直学士,推辞,改校理,迁升太子中允.夷简罢去宰相,又任集贤院直学士、同管勾国子监,出京任郑州知州.曾经访求百姓疾苦,父老说:“官府登记百姓财产,评定赋役重轻,以致不敢多养牛,田亩长久荒芜.”上奏,从此牛不计入官籍.回朝判吏部南曹,接连为官升任太常博士、同判太常寺. 举发检察在京刑狱.虎翼卒刘庆告发谋反,交付官吏查验,却是刘庆首先谋反,众人不从,刘庆反而诬告众人以求赏.于是上言:“京师禁卫军队百万,不严肃惩处,就会军心动摇.”就斩杀刘庆示众.迁升尚书工部员外郎,任史馆修撰.当时夷简虽然退职,仍主领修撰国史,公绰辞去修撰.夷简去世,回朝任兵部员外郎,复任修撰.服满丧期,又同判太常寺兼提举修祭器.公绰因郊庙祭器不完备,制度多违礼法,请求全部重新制造.旧例,用时鲜食品祭献时所用各物,礼官商量决定后才进献,有的失时而陈旧腐坏.公绰采用《月令》诸书,以四时新鲜的物品以及所应当进献的祭品,配合成图.又上言:“祖宗配祭,应当端正位置,现在侧向而立,不是用来显示尊敬威严的做法.”当初,封赠诸后谥号,都与祖宗谥号相关,而真宗五后独称“庄”.公绰说:“妇人依从丈夫的谥号,真宗谥号章圣,而皇后称‘庄’,不合礼制,希望改为‘章’.”他所建议之事大多被施行. 当初,公绰在开封府,宰相庞籍的外家亲属道士赵清贶受贿,杖脊死在道上.至此,御史认为是公绰领受庞籍意旨,杖杀清贶以灭口,贬为龙图阁学士、知徐州.杖打清贶时,实际上公绰并不在场.不久,公绰也为自己辩说,复任侍读学士,徙河阳,留京侍讲经筵.当时很久没有下雨,皇帝询问:“怎样才能下雨?”公绰说:“案件久不判决,就有冤屈,所以多旱.”皇帝亲自讯察案情,不久天下大雨.迁升右司郎中,还未拜授,去世.赠左谏议大夫.吕公绰通达聪慧有才华,在父亲执政时,多次接受别人请托,追求功名、热衷晋升的人都追随奉承他.曾经升迁,当时人们把他比作窦申.。

8. 祖父和他的牛阅读答案

祖父和他的牛阅读附答案祖父和他的牛①祖父爱牛,是因为从小就与牛打交道。

对地处浙东四明山麓的小山村而言 ,耕牛就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没有耕牛,庄稼的收成就无法保障。

因为家里养了牛,孩提时的祖父,白日便天天与牛在一起。②我从小寄养在小山村祖父祖母家,颇能感受祖父对牛的爱怜。

祖父赶牛耕田时,似乎很少吆喝,虽手握竹鞭,但那竹鞭小得似乎只能用来挠痒,且只是悬而不抽。我很是纳闷,同样的牛,何以到了祖父手里,就那般驯服了呢?③渐渐地,我看出了其中的 端倪。

每当田间休息时,祖父并不急于吃我送去的点心,而是将牛牵到田塍旁的水渠边,先让牛饮水解渴,再让它吃自己早就准备好的 草料。看着牛不慌不忙、舒心惬意地吃着草,祖父这才安心地坐下来吃点心。

可不知为何,祖父一边吃着点心一边仍不安地双眼紧盯着耕牛,我心里想祖父怎么这么不放心呢?“你看,这畜生又来了,拍死你!”不一会儿,只见祖父一把放下碗和筷,像离弦的箭一样,腾地冲向耕牛,用他那长着老茧但却结实有力的手“啪”地按向耕牛的臀部一侧。未等我反应过来,祖父已经带着他的战利品回来了。

原来,他拍死了一只体积硕大的牛虻。他神情严肃地说:“这牛虻最讨厌,总是吸牛的血,若时间长了,叮咬的次数多了,牛会生病的。”

④每次耕田回来,祖父总是赶牛下溪滩,用他那把自制的大板刷替耕牛洗澡。到了暑天的晚上,祖父还会 在牛棚一隅点上一堆驱坟蝇的草,以确保耕牛能睡 上一个安稳觉,好好恢复体力。

冬天是耕牛歇息的时光,一般养牛者只是牛给准备一些稻草吃就完事了。然而,祖父还是会千方百计地去一些山坡暖阳处找寻青草。

即便是准备稻草,他也是精心挑选 。牛棚的窗户破漏了,他总是在第一时间自己动手去修。

年三十的傍晚,他还会烧一锅粥并掺和些蔬菜给牛吃。他笑呵呵地对家人说:“人要过年,可别忘了牛。

没有牛的帮助, 哪来丰收?”同样的牛,大凡经祖父打理过的总是长得格外的膘肥和健壮。按祖父的说法,那就是“一分投入一分产出,放水则必缩水”。

⑤养了这多年的牛,牛会老,也会死,村里人称为“倒”。按照传统的习惯,以及当年的政策规定,牛只有“倒”了,才可宰牛并分配给各家各户。

祖父祖母家,有时能分到一二斤牛肉。无论是宰牛的现场抑或家里烧煮牛肉之时,祖父总是在自言自语“罪过罪过”中远走,去 亲戚家做客。

⑥祖父九十三岁以前还在放牛,只是不同于当年为生产队养牛,这牛是他自己买的。他说,看不到牛,心里堵得慌。

因为牛,祖父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充实。尽管农村而今实现了机械化耕田,这牛已然失去了它本来耕田的价值,但祖父还是像先前那样爱着他 的牛,视其为伴,精心侍弄,毋敢懈怠。

有一年,祖父将养了几年的一头牛转让给了附近村里的村民,可想不到,几个月后它竟 偷偷跑了回来,细心的祖父发现这头牛的身上有几处伤痕。祖父爱怜不止,于是跟人家商量,又把它买了回来,直至善终。

⑦祖父这种对待耕牛的态度,在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淳朴认知。须知道,物也是有尊严的,对待物的态度,究其实,也是对待人的态度和对待自己的态度。

祖父走后,我记得最深的,恰恰是他赶着拖犁铧的老牛,耕耘在小山村无垠的土地上,翻飞一坨坨肥沃的泥土,像一种丰收的预告。10、文章围绕“祖父和他的牛”主要写了五件事,请结合下表的提示,简要概括其余的三件事。

(6分)段落 内容概括②③ 休息时祖父先让牛吃喝然后自己才吃饭④⑤⑥ 自己买牛放,相伴度过晚年11、说说下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祖父一边吃着点心一边仍不安地双眼紧盯着耕牛。

12、如果将第④段中画线句改为“人不可忘恩负义,过年,不能忘却牛的贡献,是牛的辛勤劳作,换来了五谷丰登。”你认为好不好?请阐述理由。

(4分)13、下面是一处伏笔,请在文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作用。(4分)我很是纳闷,同样的牛,何以到了祖父手里,就那般驯服了呢?14、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

(5分)答案:10、②段:祖父赶牛时只拿一个小竹鞭,并且悬而不抽④祖父给牛细心洗澡,为牛驱赶蚊蝇,精心准 备饲料,修牛棚,为牛过新年⑤祖父远离宰牛现场和烧煮牛肉的场所。(6分)11、“盯”是目不转睛地看,体现出祖父的专注程度,表现了祖父对牛的关心和爱护。

(3分)12、原句更好。原句采用反问的修辞方法;更强调了牛的贡献,更能表现作者对牛的感情;原句的语句更简洁,符合祖父的身份和性格;原句留下了更多空白给读者自己去补充,更有味道,改句都是大道理,太过直白和说教。

(4分)13、呼应内容:3至6节用具体事例呼应,第七小节用“须知道,物也是有尊严的,对待物的态度,究其实,也是对待人的态度和对待自己的态度”这句话来呼应和深化主题;这样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4分)14、围绕“让人懂得爱的美好,不管是对人还是对物”或“借助一个人物来表现 自己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精神家园的寻找”来谈即可,但注意要结合生活实际。

(5分)。

核心文言文

1. 牧民之道的翻译

孟轲问:“牧民之道何先?”

子思曰:“先利之。”

孟轲曰:“君子之教民者,亦仁义而已,何必曰利?”

子思曰:“仁义者,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乐为诈。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

当初,孟子拜子思为师,曾经请教治理百姓什么是第一位的。

子思说:“叫他们先得到利益。”

孟子问道:“贤德的人所用来教育百姓的,也就是谈仁义就够了,又何必要说利益?”

子思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在上位的人不讲仁,那么老百姓就无法安分了;在上位的人不讲义,那么老百姓也就喜好做尔虞我诈之事,这就会造成最大的不利。

所以《易经》中说:‘利就是义的完美体现。’又说:‘用利益安顿人民,以弘扬道德。’这些都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2. 牧民必以贤 文言文

10.商於子驾豕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⑤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⑧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 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 h ǐ):同“猪”。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淖(nào):烂泥。⑥服田:驾牲口耕田。⑦牧:统治、管理。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文言知识]

说“以”。“以”既可作动词用,也可作介词、连词用。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上文“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上文“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又,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犊_________②尤__________③过__________

④应_________⑤几_________⑥顾_________⑦盖_________

2.翻译:①既就复解,终曰不能破一畦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悯而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商於子家很贫穷没有牛耕田,就牵一头大猪日出而作。大猪不肯就范(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道:“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以牛得力气之大能够(耕)其土块,蹄子的坚硬(有力)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

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⑧也。”

宁毋子先生说:“《诗经》不是有云(说)吗?‘向猪的祖先祭告,在猪圈中抓猪,’说的是要抓猪去杀了吃肉。如今您拿它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毋宁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个人应该是(对现实)有激愤的(那种)人。”

参考答案

10、商於子驾豕

1.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⑦大概

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

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3. 牧民必以贤 文言文

10.商於子驾豕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⑤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⑧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 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

②豕(s h ǐ):同“猪”。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

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淖(nào):烂泥。

⑥服田:驾牲口耕田。⑦牧:统治、管理。

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文言知识] 说“以”。

“以”既可作动词用,也可作介词、连词用。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上文“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

上文“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又,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犊_________②尤__________③过__________ ④应_________⑤几_________⑥顾_________⑦盖_________ 2.翻译:①既就复解,终曰不能破一畦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悯而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商於子家很贫穷没有牛耕田,就牵一头大猪日出而作。大猪不肯就范(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

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道:“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以牛得力气之大能够(耕)其土块,蹄子的坚硬(有力)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

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⑧也。”

宁毋子先生说:“《诗经》不是有云(说)吗?‘向猪的祖先祭告,在猪圈中抓猪,’说的是要抓猪去杀了吃肉。如今您拿它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

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

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毋宁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个人应该是(对现实)有激愤的(那种)人。” 参考答案 10、商於子驾豕 1.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⑦大概 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 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4. 文言文翻译:过秦论 (中篇)

看看对不对,不是我翻译的。

好多人找的都不对啊…………

楼主好懒。

^

秦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地慕风向往,为什么会象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现在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正的凭借。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却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商於子驾逐中的子过矣的过字是什么意思?

1. 求几篇励志严谨的古文作为座右铭,主要是表达上进的,谢谢

清朝 彭端淑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 初中中考 主要古文单字解释

商於子驾豕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⑤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⑧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附:宋濂简介、生平与文学观 [注释] 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

②豕(s h ǐ):同“猪”。 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

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 ⑤淖(nào):烂泥。

⑥服田:驾牲口耕田。 ⑦牧:统治、管理。

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练习] 1.解释:①犊_________②尤__________③过__________ ④应_________⑤几_________⑥顾_________⑦盖_________ 2.翻译:①既就复解,终曰不能破一畦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悯而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知识] 上文“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

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 上文“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

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 梓人传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

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宜大半焉。 他日入其宜,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

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

委群材,会群工,成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

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

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

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

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

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

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

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

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离而为六职,判而为百役。

外薄四海,有方伯、连率。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版尹以就役焉,犹众工之各有执伎以食力也。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

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

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士或谈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其百执事之勤劳,而不得纪焉;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

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其不知体要者反此;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听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通是道者也。

犹梓人而不知绳墨之曲直,规矩之方圆,寻引之短长,姑夺众工之斧斤刀锯以佐其艺,又不能备其。

3. 几篇文言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马说》:托物寓言理,几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讽刺。

《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在幽深冷寂环境中的孤凄悲苦之情。

《岳阳楼记》作者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的规劝滕子京要心存高远,也表达了自己宽阔胸襟。

《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高洁志趣。

《满井游记》通过写作者早年在北京满井游历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希望在公事之余能够继续出游的美好愿望。

好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上来的。我们这学期刚学完这些东西。

希望能帮到你!

4. 初中重要的古文

诗歌鉴赏六种题型 中国是诗的国度,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古代诗歌鉴赏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地中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2007年中考诗歌鉴赏最后一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领悟情感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江西、云南、广东梅州、浙江嘉兴等地的10多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嘉兴)阅读《山中与幽人对酌》,回答问题。 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 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最后一题:“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技巧点拨 诗歌是最适合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因而理解一首诗的思想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

据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一考点的热度指数最高了。那么,我们怎样把握诗歌的情感呢?一是知人论“诗”,在平时阅读中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是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是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

参考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之情和朋友之间的深情。 二、综合检测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山东腾州、山东济宁、辽宁沈阳、江苏无锡等地的10来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山东滕州)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雪 梅 ⊙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最后一题: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技巧点拨 很多时候,命题人往往会在最后一题中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这种题目初看较难,其实仔细分析便会发觉很容易。只不过是在前面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综合罢了。

参考答案 运用托物言志(或类比)的手法;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但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三、赏析评价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浙江杭州、四川成都、江苏泰州、山东滨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题目。 兰 溪 棹 歌 ⊙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最后一题:“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活灵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请作简要赏析。 技巧点拨 这是难度较高的一种题型,但命题人员对它却十分青睐。

此种题目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同学们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说出其妙处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鱼抢春水,涌上溪滩,啪啪蹦跳,看到这一情景,令人荡漾起欢乐之情。 四、分析技巧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非课改区、浙江温州、四川安岳、广东广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河南(非课改区))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题目。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后一题: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

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技巧点拨 几乎可以这样说,大凡考到诗歌鉴赏,写作技巧(艺术手法)是必考内容之一,它很少在盛宴上缺席。

这种题型涉及的面很广,如:词语锤炼、诗眼寻找、对比的手法、象征的手法、虚实的结合、动静的结合等。 参考答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

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五、描绘画面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湖北黄冈、贵州铜仁、四川内江、江苏盐城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西江月 ⊙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最后一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技巧点拨 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每一首诗歌,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出这样一幅图画: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

参考答案 乌云骤起,月光消逝,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心里是何等高兴呀! 六、诗意理解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浙江丽水、广西梧州、四川乐山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丽水)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题目。 竹枝词 ⊙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最后一题:诗的三、四句语带双关,明说天。

5. 拜托大家找一下15篇文言文的翻译和中心

《食粥心安》 译文: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舍读书时,总煮二升米,做一锅子粥,经过一晚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上、晚上各拿两块,和一点腌菜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要回乡陪父亲,临走前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范仲淹放在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说:“大人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心,只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也安定,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静安心得再吃下这碗粥呢!”

《樊重有远见》 译文:

有个叫樊重的人要做器皿,先种了锌树和漆树,当时有很多人嘲笑他。然而过了很久,(那些树)都很实用。以前笑他的人,都来向他借(器皿),这种种植是不宜停止的。有句谚语:一年之计莫若树(培植,收获)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就是这个道理。

谚语翻译:收获一般粮食,需要一年的时间,得到建屋的栋梁,需十年时间。

《芒山盗临刑》 译文:

宋朝宣和年间,芒山有一个盗贼即将行刑,他母亲来和他诀别。那盗贼对母亲说:“我希望和小时候一样再一次吮吸母亲的 *** ,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母亲出于怜悯而答应了,给盗贼喝了乳奶。没想到盗贼却要断了母亲的 *** ,血流了满地,母亲死了。行刑的人问盗贼:“你为什么如此狠毒?”盗贼对行刑的人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母亲见了都会高兴,以至于后来我不能检点自己的行为,才有了今天的下场,所以我恨她,把她杀了。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带答案的

商於子家很贫穷没有牛耕田,就牵一头大猪日出而作。大猪不肯就范(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道:“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以牛得力气之大能够(耕)其土块,蹄子的坚硬(有力)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

 宁毋子先生说:“如今您拿它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为什么啊?”

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毋宁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个人应该是(对现实)有激愤的(那种)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欧公论琴

我发给你一些基础的吧,这也是我高考时用的。

高中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12篇及答案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3.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②呼?”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汉?刘向《说苑》)

[注释] 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炳烛:点燃蜡烛。

[文化常识]

“师旷”及其他。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暮 ②安敢 ③善

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薛奎识范镇

范镇①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之,绾②于府舍,俾与子弟讲学。镇益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③也。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④,当以文学名世。”

(选自《宋史?范镇传》)

[注释] ①范镇:宋朝人。②绾(wǎn):留。③帅客:此指太守的宾客。④伟人:不平常的人。

[文言知识]

“阳”与“阴”。古代山的南面叫“阳”,山的北面叫“阴”。上文“华阳”,即华阳县,它当在华山之南;又,“华阴”,当在华山之北。而水的南面称“阴”,水的北面称“阳”,恰与山相反。江苏省的“江阴”市,当在长江的南面;“淮阳”县当在淮河的北面。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俾_________②益__________③退__________

④趋_________⑤逾_________

2.翻译:①薛奎守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还朝,载以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芮伯献马贾祸

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①,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注释] ①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名称。②晓:争吵。

[文言知识]

伯仲叔季。“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老大往往取名为“伯”。上文芮伯,看来是老大。老二叫“仲”。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后人亦称之为孔老二。老三叫“叔”,老四叫“季”。上文“芮季”看来是芮伯的小弟了。月份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个月为“孟春”,第二个月为“仲春”,第三个月为“季春”,夏、秋、冬以此类推。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帅_________②捐__________③厌__________

④卒_________⑤逐_________

2.理解:①“将以献于王”中省略了介词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荣夷公果使求焉”中省略了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①子无以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贾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遂谮诸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及之而后知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③。

(选自《魏源集》)

[注释] ①一足:走一步。②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③一啜(chuò):尝一口。

[文言知识]

说“及”。“及”是个会意字,本指后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触到”、“达到”、“够得上”的意思。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为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成语“望尘莫及”,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比不上别人。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为及格、录取。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乌_________②披__________

2.“五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座高山。

3.翻译:①履之而后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戮:侮辱。

[文化常识]

“棺椁”及其他。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无以_________②对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

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禁之奈何?__________________;③非名之则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董叔攀附权贵

董叔将娶于范氏①,叔向②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③焉。”他日,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⑥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

(选自《国语?晋语》)

[注释] ①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②叔向:晋国大夫。③系援:结交攀附。④董祁: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⑤范献子:范祁的哥哥。⑥纺:吊、悬。

[文言知识]

倒置句文言中有好几种倒置旬式。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为不尊重我。这是一个否定句,有否定词“不”表示(其他否定词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宾语是代词“吾”(其他代词如“我”、“尔”、“之”等),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所以构成动宾倒置的句式。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即“未有之”。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他日_________②执__________

2.翻译:①范氏富,盍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子盍为我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欲而得之,又何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王昭君出汉宫

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赂。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②,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宫人:宫女。②和:和亲。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文化常识]

王昭君出塞。上文说的王明君,即西汉时的王昭君,她名嫱,字昭君。晋朝违避司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为王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 ǐ)归(今湖北境内)。史书上说,她早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按当时规定,和亲者应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宫女,故上文说“充行”(充当而行)。入胡后称宁胡阏氏(yānzhī)。阏氏是王后的意思。她对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今内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图_________②但__________③中__________

2.翻译: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者”向_________________货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商於子驾豕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⑤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⑧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 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 h ǐ):同“猪”。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淖(nào):烂泥。⑥服田:驾牲口耕田。⑦牧:统治、管理。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文言知识]

说“以”。“以”既可作动词用,也可作介词、连词用。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上文“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上文“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又,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犊_________②尤__________③过__________

④应_________⑤几_________⑥顾_________⑦盖_________

2.翻译:①既就复解,终曰不能破一畦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悯而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及之而后知

1.①哪②翻阅 2.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 3.①走了之后才知道艰难;②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还不如厨师的尝一口。 4.实践第一。

7、管仲破厚葬

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 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②用什么办法禁止?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②那些 4.非名之则利之也。

8、董叔攀附权贵

1.①往后的某一天②抓起来 2.①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②你为什么不替我(这门亲事)!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

9、王昭君出汉宫

1.①画②只是③中途 2.想要召哪个宫女,就翻看容貌图召唤她。 3.容貌平常;画工

4.报出。

10、商於子驾豕

1.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⑦大概 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 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1 1.魏收改武学文

魏收①年十五,颇已属文。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阳②郑伯调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夏月④,坐板床,随树阴讽诵⑤,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以文华显。

(选自《北齐书?魏收传》

[注释] ①魏收:北齐人。②荥(xí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③调:嘲笑。(④夏月:夏季。⑤讽诵:背诵。

[文化常识]

“戟”及其他。上文郑伯嘲笑魏收说:“魏郎弄戟多少?”其中“戟”泛指所有兵器。“戟”本是青铜制成的兵器,它将矛与戈结合在一起,既有“矛”直刺的功能,又有“戈”横劈的作用。杜牧在《赤壁》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其中说到的“戟”就是这种兵器。除矛、戈、戟外,古代进攻的武器还有刀、斧、箭、炮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及__________②辍_________

2.翻译:①颇已属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欲以武艺自达___________________;③积年,板床为之锐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文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折节读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①就改变志向努力读书;②因此跟随别人读书;③于是埋头读书;④就斩断兵器致力读书。

12.申屠敦之鼎

洛阳布衣申屠敦①有汉鼎②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③,其文烂如④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淬⑤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⑥不已。众共折辱⑦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申屠敦:复姓申屠。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②鼎:古代的炊具,三足两耳。后演变为工艺品。⑧云螭(chī)斜错:云与螭(兽名,外形像龙而无角)互相掩映交错。④其文烂如:它的花纹斑斓。⑤淬(cuì):金属烧热后浸在水中或油中。⑥辨数:多次争辩。辨,通“辩”。⑦折辱:挖苦。

[文言知识]

说“诚”。“诚”可指“诚实”、“诚心”。如“心诚则灵”,又如“无诚意则去”。上文“是诚非真也”中的“诚”,解为“确实”、“的确”,作副词用,句意为这的确不是真品。又,“吾诚章某之子”,意为我确实是姓章的儿子。它又解为“如果”,如“诚能如此,则王业可兴矣”,意为如果能这样,那么大王的功业可兴盛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布衣_________②焉_________③象________④穴________⑤略类________⑥第________⑦孰_______⑧次第________⑨已________⑩噤________

2.翻译:①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形酷肖是__________________;③吾今然后知势足以变易是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士之于文亦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班昭续《汉书》

1.①终②总是2.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

 2、蔡文姬求情

1.①拜见②赤足③马棚④勇敢的士卒 2.①表露的思想极悲哀,听的人都因此改变了脸色;②确实同情你(相,你); ③救助将要被处死的人。 3.被动词。

3、炳烛而学

1.①迟、晚②怎么敢③好 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②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黑暗中摸索而行哪个好呢? 3.下面一段话。4.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总比不学习好。

4、薛奎识范镇

1.①使②更加③退让④到、前往⑤超过 2.①薛奎在蜀地做郡太守;②等到薛奎回京城,便带着他一同走;③必然凭文学出名。  

5、芮伯献马贾祸 

1.①同“率”②抛弃③满足④最终⑤赶走 2.①以[之]献于王;②使[人]求焉。 3.①你没什么用来应付他们;②这会招致灾难的;③就在周厉王前诬陷他;④你明知周厉王贪财却开了口,这是芮伯的过错。  

6、及之而后知 

1.①哪②翻阅 2.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 3.①走了之后才知道艰难;②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还不如厨师的尝一口。 4.实践第一。

7、管仲破厚葬

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 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②用什么办法禁止?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②那些 4.非名之则利之也。 

8、董叔攀附权贵

1.①往后的某一天②抓起来 2.①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②你为什么不替我(这门亲事)!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  

9、王昭君出汉宫

1.①画②只是③中途 2.想要召哪个宫女,就翻看容貌图召唤她。 3.容貌平常;画工

4.报出。

10、商於子驾豕

1.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⑦大概 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 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11、魏收改武学文 

1.①等到②停,此指懈怠 2.①很能写文章;②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③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④凭文章华丽而著名。 3.①

12、申屠敦之鼎

1.①平民②指代汉鼎③模仿④打地洞⑤大体相同⑥只是⑦哪个⑧依次⑨停⑩闭口 2.①那权贵把它当成珍宝,在招待宾客宴饮时欣赏它;②那开头极像这鼎;③我召集经历这事之后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是非(颠倒是非);④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 3.抨击社会上有权势就可颠倒黑白的现象。

阅读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字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①,既就复解:终日

1. 欧公论琴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应该是说欧阳修爱琴吧,也没什么道理

欧阳修,这位“自少不喜郑卫,独爱琴声,尤爱《小流水》曲”的政治家,以梅诗和古琴为至爱。家中珍藏旧琴一张,他称之为“宝玩”,明明是自己的词作,他却命名为《醉翁琴趣外篇》。与他同样命名自己词作的,还有晁补之、黄庭坚。对于琴乐,欧阳修提出,“和”是琴音的审美特征,琴音能“动人心深”,“道其堙郁,写其忧思”,甚至“平其心以养其疾”。在《论琴帖》中,他提出“在人不在器”的主张,强调弹琴的自适:“吾爱陶靖节,有琴常自随。无弦人莫听,此乐有谁知……”这一点,与主张“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的陶渊明可谓是知己。在诗歌《赠无为军李道士二首》中,欧阳修这样描述自己听琴的感受:“无为道士三尺琴,中有万古无穷音。音如石上泻流水,泻之不竭由源深。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白日愁云阴。”

2. 欧公论琴的故事讲了件什么事

欧公论琴 欧阳《论琴》帖:为夷陵令得一琴于河南刘矶,常琴也。后作舍人又得一琴,乃张粤琴也。后作学士又得一琴,盖雷琴也。官愈昌,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在夷陵,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自适。及作舍人学士,日奔走于尘土间,声利扰扰,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趣。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适,无弦可也。

译:欧阳修写了一篇《论琴》帖:做夷陵县令的时候从河南刘矶那儿得到一张琴,是张平常的琴。后来作舍人时,又得到一张琴,是张粤琴。后来作学士时又得到一张琴,是雷琴。官做得越大,琴越高级,但是心情越不高兴。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每天就在眼前,没有尘俗的事累人,琴虽不好,心意则畅快。等到作了舍人学士,每天奔走于尘世俗务之间,被名声利益侵扰,再也没有清雅的思绪,琴虽好,心情则昏乱芜杂,哪里会有乐趣可言。这才知道在人不在琴,如果心情愉快,没有弦也可以啊。

评:于无声中听琴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张琴,唯有在远离俗世,抛弃尘虑时才会听到它清雅的乐音,琴的高级与否只是次要的,而心绪情怀才是最主要的。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小题1:D小题1:A C小题1:①桑怿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事迹大多如此类。

②力量可抵过几个人,并且很有谋略。(4分。

每句2分。有欠缺酌扣)小题1:示例:(1) 有勇有谋,既健且勇;(2)体恤民情,仗义疏财。

(4分,评价要扣住人物的义勇壮举,要求答到两点,且要有具体材料。一个要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小题1:D应为“供养”。小题1:A 中的两个“为”都作动词,解释为“做”。

C中的两个“以”都作介词,解释为“用”。B中的第一个“之”作代词,解释为“他”;第二个“之”作动词,解释为“到”。

D中的第一个“乃”作副词,解释为“才”;第二个“乃”作“动词”解释为“是”。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小题1:这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商於子驾豕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

小题1:(1)向东行(指日出的方向)(2)指责(3)犯错(4)怎么(5)接近 (6)竟然 (7)回头小题2:(1)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

(2)您怎么不把责备我的话用来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呢?小题3:驾驽猪耕田如何合理使用人才 小题1:无小题2:无小题3:无译文商於子家很贫穷,又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日出而作。大猪不肯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

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说:“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目而视但没搭理他。

宁毋子先生说:“如今您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

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毋宁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应该是对现实有不平之气的那种人。”

文言知识“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

“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

求下面古文的译文,速!

①尤:责备?②过:错③安:怎么?④以:认为 ⑤牧:统治、管理⑥顾:回头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将文章大意看懂。然后,这几个实词的意义都在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所以可以在识记的基础上,再结合理解和推断从而作出正确解释。

(好多典故啊)

直接翻译:

班昭为逝去的兄长班固续写《汉书》;蔡文姬不计前嫌为丈夫求情;师旷劝说晋平公即使年纪大了,也应该学习;薛奎赏识范镇的才华;芮伯不听劝告献马给周厉王,结果招惹祸患;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管仲破除原来崇尚厚葬的风气;董叔为攀附权贵娶了贵族女子;王昭君和亲从汉朝嫁入匈奴;商於子用猪来耕田。

原典故:

1.班昭续《汉书》

班昭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的妹妹,班固未完成《汉书》就病逝了,班昭继承其遗志,完成了《汉书》;

2.蔡文姬求情

文姬父亲曾是曹操老师,文姬被匈奴掳去,后为曹操赎回,并嫁给董祀,但董祀起初不喜欢蔡文姬,对他不好,后来董祀犯罪判死刑,文姬不计前嫌为董祀求情,曹操被感动了就赦免了董祀的罪罚;

3.炳烛而学

晋平公七十岁时对师旷说,自己年纪太大,想学习已经太晚了。师旷以秉烛有光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喻示不论年纪多大,学习总比无知要好。

4.薛奎识范镇

薛奎担任蜀地太守时认识了范镇,很赏识他的才华,把他留在当地教书。后来薛奎回朝廷复命,把范镇也带回去了。别人问他在蜀地有什么收获,他说收获一个将以文学才华闻名于世的人才。

5.芮伯献马贾祸

周厉王派芮伯出征,芮伯得到一匹良马,打算回来之后献给周厉王,别人劝说他,周厉王贪得无厌,又多信谗言,他送良马给周厉王,别的大臣肯定也向他索要,到时可送就会得罪人。但芮伯不听,后来果然得罪了一个大臣,并被诬陷,最后被赶走。

6.“及之而后知”出自魏源《默觚·学篇二》。

原文: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译文: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了然后才知道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翻阅五岳的地图,以为了解山了,实际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趟;谈论大海的广阔,以为懂得海了,实际不如做买卖的人在海上望一眼;讲说各种珍品的食谱,以为知道美味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

7.管仲破厚葬

齐国崇尚厚葬的风气,很浪费钱财树木,齐桓公很担心,管仲给齐桓公出主意破除了下葬豪华的风气。

8.董叔攀附权贵,出自《国语·晋语》 :

原文: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诉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

译文: 董叔快把范氏娶进门,叔向说:“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董叔说:“想要结交攀附他们。”往后的某一天,董祁(范氏)向(她的哥哥)范献子哭诉说:“(董叔)不尊重我。”范献子抓起(董叔)把他吊在槐树上。叔向经过董叔处,(董叔)说:“你为什么不替我(向范献子)求情呢?”叔向说:“(你)要结交的已经结交了,要攀附的也已攀附了,(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

9.昭君出塞,汉元帝时昭君和亲匈奴。

10.商於子驾豕,出自·宋濂《宋学士文集》

原文:

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曰:“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⒆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也。”

译文 商於子家很贫穷,又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向东而作。大猪不肯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说:“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宁毋子先生说:“如今您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却发怒还不搭理我,是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宁毋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应该是对现实有不平之气的人。”